來源:新材料在線|
發表時間:2022-10-10
點擊:89994
新材料在線?
《大國之材》原創文章
轉載請聯系微信:EILIG2014
圖片:受訪人提供、圖蟲創意
人物畫像
馬達,中國西南應用磁學研究所副總工程師,中國電子學會應用磁學分會副秘書長。1983年進入磁性材料行業;1996年任中電科九所磁性材料專用設備及儀器研究室主任;1998任職市場部經理;2000年任職西磁磁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2006-2017年任全國磁性元件及鐵氧體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秘書長;2007年起擔任中國電子學會應用磁學會分會副秘書長;2008年當選中國電子元件行業協會磁性材料器件分會秘書長及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磁性材料分會秘書長,于2016年和2018年卸任。
新能源汽車在近幾年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速度的提升,不但拉動鋰電產業的發展勢頭,同時給磁性材料產業發展提供了機遇。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制造產業國家,擁有數量龐大的終端客戶及下游電子元器件、電機工廠,這為磁性材料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優渥的土壤。
事實上,中國的磁性材料的發展早在十多年前就突飛猛進。2000年中國的鐵氧體產量就已經達到全球第一位,隨著時間的推移,鐵氧體產量進一步提升。據了解,2017年我國的鐵氧體永磁材料總量約100萬噸,約占全球產量的75%,其中,磁體部分產量約70萬噸,磁粉部分產量近30萬噸,相關企業300多家,從業工人約10萬人。在鐵氧體軟磁產量方面,2017年產量約為30萬噸,占全球市場70%以上。稀土永磁產量方面,2017年,全國稀土永磁產能約30萬噸,產量約13萬噸,銷售量占全球85%以上。
工業體系離不開磁性材料,磁性材料被稱為國家工業基礎。這體現在,磁性材料應用的覆蓋范圍極廣,涵蓋家電、汽車、計算機、通訊、醫療、航天、軍事等領域,是電子行業重要的關鍵功能材料。近年來,汽車產業逐步擴張,成為磁性材料產業的主要拉動力量;此外,工業進入4.0時代,新的產業革命隨之展開,將磁性材料帶入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磁性材料目前的市場規模、產能有多大?磁性材料企業發展現狀如何?應用領域有什么樣的前景?未來五年的發展趨勢是什么樣的?帶著這些問題,新材料在線?有幸邀請到了業內資深專家,西南應用磁學研究所副總工程師、中國電子學會應用磁學分會副秘書長馬達來解答這些問題。以下是《大國之材》整理的對話內容。
馬達出席磁性材料行業協會會議
馬達(右)與都有為院士(左)
《大國之材》:目前磁性材料的市場規模多大呢?相關的生產企業有多少家?
馬達:如果按傳統的四大類磁性材料來算,2017年釹鐵硼的市場規模約450億;鐵氧體永磁總產量約90萬噸,市場規模約160億;鐵氧體軟磁總產量約35萬噸,市場規模約150億;復合磁性材料,市場規模約60億,磁性材料市場總規模近700億。
關于企業數量,磁性材料行業協會通過編撰企業名錄,統計到的數據為2000多家,這包含做貿易、做設計等周邊企業。直接從事磁性材料制造加工的企業大約為1000家。
中國磁性材料產業的生產企業數量雖多,但規模和日本比,相差較遠,如TDK、日立金屬、信越化工,川崎制鋼等產值非常高。TDK去年一年銷售額就達60多億美元,而國內一千多家工廠所擁有的市場僅700億左右,我國磁性材料產業集中度不高。
《大國之材》:眼下有個說法是磁性材料行業產能過剩,您對這一說法持什么看法?
馬達:鐵氧體永磁、軟磁等并無產能過剩情況。稀土永磁由于投資過熱,產能暫時過剩。最近這幾年國內一些大企業如中國五礦、中鋁、江銅等進入稀土永磁領域,投資強度較大,而市場的增長節奏跟不上,導致稀土永磁預計投資產能很高。
我仍看好磁性材料行業發展,今后隨著新能源汽車和新能源風力發電、機器人、軌道交通等領域的迅速擴大,我認為磁性材料行業的產能還能進一步發揮。
以鐵氧體永磁材料為例,由于我國汽車產業正好處于快速上升時期:2017年汽車產能為2900多萬輛,體量大,恰逢汽車迎來升級換代,對永磁電機需求猛增。以一臺汽車安裝60到70個電機來算,鐵氧體永磁有很大的貢獻。
在鐵氧體軟磁材料方面,鐵氧體軟磁材料可應用于新能源汽車充電系統、汽車電源管理系統,隨著新能源汽車發展,鐵氧體軟磁材料產能將擴大。此外,隨著無線充電系統的迅速發展,進一步對軟磁鐵氧體材料的市場產生刺激作用。
目前,釹鐵硼產能在短時間內由于投資過大,超出市場需求,出現短時產能過剩情況。但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產能還可以繼續發揮。現在一輛新能源汽車的釹鐵硼使用量最少在三公斤左右,用量很大,就目前釹鐵硼產能來看,產能可完全發揮。
《大國之材》:據了解,2018年磁性材料價格普遍上漲,背后的原因有哪些呢?這給企業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馬達:磁性材料價格上漲,我認為是必然趨勢。有幾點原因,首先是磁性材料的基本原料產量減少。以鐵氧體永磁材料為例,其原料為鐵鱗和鐵紅。鐵鱗方面,鋼廠要求回籠,產量減少;而鐵紅由于生產受國家環保監管,產量受限,價格上升;此外,鋼產量總體也在減少,尤其是中美貿易摩擦以后,對鋼鐵征收關稅,國內鋼產量預計仍將減少。鋼鐵產量減少與環保監管形成雙重壓力,將進一步迫使鐵紅的價格上升。
其次,磁性材料輔料價格也在上漲。比如碳酸鍶,2018年初價格約為3000元一噸,到年中漲至近1萬元一噸,漲幅較大。
再者,氧化鈷作為磁性材料重要添加劑,上游材料是鈷,而隨著電池產業的發展,對鈷的需求也在猛增,導致鈷漲價幅度非常大,因此氧化鈷漲價也是趨勢。
此外,磁性材料企業管理成本、環保成本、用工的成本也在增長。
事實上,我個人認為磁性材料價格仍舊過低,鐵氧體磁材生產工藝復雜,但平均售價僅為1萬元多左右;軟磁材料價格僅2萬多元一噸。
所有的原料漲價,對磁材企業都是利好。磁性材料產業發展穩定,持續的盈利能力、較高利潤率,讓不少磁性材料企業借機擴大規模。良好的盈利讓企業不斷引進新技術,企業這幾年的自動化程度有所提升。有些企業提出打造智能化工廠實現自動化生產,據我了解,好幾家企業的生產在線智能化控制監控系統都已經做出來了,通過ERP和自動控制、遠程監控連接,將信息的傳遞和各個工藝的控制結合,最后用大系統來實現監控,對磁材實現高效率高質量的生產非常有幫助。
《大國之材》:根據您的了解,2018年磁性材料企業開工率與訂單量表現如何?背后因素有哪些?
馬達:2018年鐵氧體軟磁材料企業基本實現80%以上的開工率;鐵氧體永磁材料企業開工率與軟磁材料企業持平;稀土永磁方面,開工率較低,約60%。稀土永磁開工率較低的原因是受限于風電發展減緩,風電作為釹鐵硼應用的下游,占比較大,而國家在風電的投資力度上減緩;此外另一大應用端的新能源車產量實際數量沒跟上;軌道交通的永磁電機尚未實現大面積的推廣。
企業訂單量方面,鐵氧體軟磁和永磁企業訂單都比較飽和,但有一點波動。比如鐵氧體永磁材料,下游汽車預計將增加進口量,汽車產量也已接近飽和,汽車產業發展的速度將減緩,因此磁材產量的增速也將減緩。
《大國之材》:您認為磁性材料的最火熱的應用在什么地方?是否會有創新應用出現?另外,未來永磁電機發展方向是怎么樣的?
馬達:汽車產業是磁性材料主要的拉動力量。磁材在汽車上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如電源控制系統、電機系統等方面。按國家汽車產業發展規劃,下一步將規劃5000萬輛的產量,這需要更多的磁材來做配套。此外,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又將對釹鐵硼形成一個更大的拉動。從這一點看,我個人認為最大的市場還是在汽車產業。
另外,社會自動化智能化步伐的邁進,對磁性材料也將是一個海量市場。信息、能量的傳輸、信號的調整、頻率的調整都需要軟磁材料來實現;能量的傳遞、電磁感應,需要永磁材料來實現。
磁材除了擴大應用范圍,應用創新,比如做成磁性墻紙,把磁性材料直接設計成一種消費品會是很好的方向。
環保節能也可以作為今后磁性材料應用開發方向之一。磁性材料應該面向國家政策層面,盡量向國家的信息化、自動化步伐,向國家2025高端制造的應用靠攏。
關于永磁電機發展方向,我國的軌道交通發達,特別是高鐵,面向的是全世界的市場,如果這一產業50%實現應用永磁直流電機,將是巨大的市場;未來,電機的永磁化是趨勢,電機永磁化具有節電的良好特性。比如礦山、礦井、地鐵的送風循環水系統,其電機如果實現永磁化,體量巨大;另外水處理系統、水泵目前基本是普通電機,其電機永磁化也將是巨大的市場。
《大國之材》:您認為磁性材料產業五年的發展趨勢是怎么樣的?
馬達:隨著技術快速進步,磁性材料的性能會隨著稀土添加、納米添加、材料基因工程的應用而持續、快速地提高。生產工藝的改善和優化,智能控制、監控系統、自動化生產線等的投入會使產品的質量提高到一個比較高的水平。此外,生產工藝優化、智能化、自動化,也將逐步實現磁性材料企業降成本、提高效率的訴求??傮w來看: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生產能力逐步增強,市場規模穩步擴大,中國磁性材料產業競爭優勢更加突出!
產業方面的趨勢,我個人認為隨著市場的發展,磁性材料應用還有擴大的空間。
《大國之材》:近幾年,磁性材料項目開始受資本方的青睞,磁性材料展現出怎樣的優勢?
馬達:正如前面提到的,磁性材料產業展現出穩定、持續的盈利能力,利潤率也較高。近幾年每年都有磁性材料企業上市,像2018年有江西金力在創業板上市,而且磁性材料行業每年都出院士。不管從技術還是產業前景,磁性材料行業都很有發展潛力。
最近五年所有上市的包括新三板磁材企業都受到了資本關注和投入,如江粉磁材,受到平安投資;江西金力等都迎來了資本的注入。投資力度都是幾千萬級的,未來它肯定還會變大,因為隨著整合的盤子越來越大,資金的需求量也會越來越大。
[聲明]本文版權歸本網站所有,轉載請聯系本網客服微信號:suxueer0823。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承擔明示或暗示的保證。文章內容僅讀者學習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本網尊重知識產權,因整理資料所需,本文中引用部分公開第三方的數據、圖片等內容,其所屬的知識產權歸屬原作者,且凡引用的內容均在文中標注了原文出處、原作者。若版權所有者認為本文涉嫌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我方(聯系方式:0755-86060912)及時處理。
本網力求數據嚴謹準確,但因受時間及人力限制,文中內容難免有所紕漏。如有重大失誤失實,敬請讀者不吝賜教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