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材料在線|
發表時間:2022-08-05
點擊:103582
新材料在線?
《大國之材》原創文章
轉載請聯系微信:EILIG2014
圖片:受訪人提供、圖蟲創意
據統計,2020年中國人造金剛石突破200億克拉,占全球95%以上。其中,寶石級人造金剛石(即人造鉆石)全球年產量約為600萬克拉,中國獨占一半,其中八成屬于“河南造”。
在人造鉆石的產業集群帶動下,中國已成為世界工業級人造金剛石生產基地。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如今“統治地球”的河南鉆石,居然與一位此前對鉆石制造一無所知的化學專業工程技術人員淵源頗深。
孟夏之日,萬物并秀。
《大國之材》團隊北上中原,領略一路繁花后,終于在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以下簡稱“鄭州三磨所”)見到了我國人造金剛石行業的奠基者之一——王光祖。
讓人意外的,不僅是這位奠基者半個世紀前結緣金剛石的機緣,更有這位在科研領域鉆研了一輩子的耄耋老人令人難忘的幽默與浪漫。
“因為愛,滿腔熱情地為她,奉獻了半個多世紀寶貴年華?!薄耙驗閻鄣牧α?,孜孜不倦,耕耘不輟,太愛我的超硬材料事業!”在交流過程中,王光祖多次不經意間流露出自己對人造金剛石的熱愛。
而在王光祖家中及發表文章中,出自其手的《鉆石贊》《金剛石量子技術贊》也難掩王光祖對人造金剛石的深厚情感。
當談及中國第一顆人造金剛石誕生的故事時,這位老人更是開心得像個孩子,開口卻又浪漫得像個詩人。
“一萬年太久 只爭朝夕”
58年前的一個冬夜,北京寒風凌冽。位于北京城區的通用機械研究所燈火通明。此刻,王光祖和他的同事們正拿著一顆晶瑩剔透的黃綠色晶石,在實驗室的玻璃上劃試。
這是一項保密級別為“絕密”的科研項目,代號“121”。北京的研究所提供生產設備和試驗場地,鄭州三磨所負責攻克金剛石工藝。
后來,這顆閃閃發亮的黃綠色神秘晶體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顆人造金剛石。
眾所周知,金剛石應用廣泛,是精密機械、石油開采、冶金、地質勘探和電子工業等行業不可或缺的關鍵材料,寶石級別的人造金剛石也可以叫人造鉆石、培育鉆石。
人造金剛石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項高新技術,當時只有美國、瑞典、英國等少數幾個工業比較發達國家掌握,并對我國進行技術封鎖。此外,隨著中蘇關系惡化等國際局勢的風云變化,我國金剛石進口來源幾近斷絕,嚴重地威脅著百廢待興的中國工業的發展。
中國天然金剛石資源并不豐富,發展人造金剛石勢在必行。
據王光祖回憶,20世紀60年代初,在爭奪人造金剛石戰略資源的同一戰場,我國有兩個“軍團”,即科學院系統與工業系統兩路大軍。一個為科學發展而戰,另一個是為工業急需而戰。
1960年10月,國家下達了“121”(即人造金剛石研制任務)開戰的進軍令。“這是一場科學技術工業落后的中國與西方工業發達國家之間的高科技較量?!?/span>王光祖對該絕密項目的意義有著清晰的認知?!白鳛楣I系統部隊,為解決工業急需,我們的戰斗是十萬分火急的,研發進程越短越好,一萬年太久,我們要只爭朝夕。”
正是在這種爭分奪秒的戰斗中,王光祖與團隊歷經一千多個晝夜的奮戰,終于在1963年12月6日,迎來了人造金剛石降臨華夏大地的信號。
“這天晚上,在一組方案編號為第32次試驗中,我們發現合成棒中有閃閃發亮的晶體神秘出現了,用這種晶體刻劃玻璃時,聽到到清脆的吱吱聲,這聲音是人造金剛石降臨華夏大地的一種信號。”
從一無所知到勇擔重任,從一群門外漢到編寫《人造金剛石合成工藝基礎》、設計實施方案,王光祖與團隊終于成功敲開了金剛石合成技術的大門,開創了中國人工合成金剛石的新紀元,并于1978年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熱愛這個永不衰退的行業”
“人造金剛石誕生了,它誕生的不是一個產品,而是一個富有生命力、具有偉大前景的行業,是一個工業部門。它是高壓物理發展取得的最輝煌成就?!?/span>
頂著三年自然災害的壓力,耗時三年,中國終于破解出人造金剛石的秘訣,這本是我國工業界可喜可賀的一件事。但當我國成功合成金剛石的消息傳出后,西方工業發達國家難以置信地表示,“科技和工業落后的中國也能把金剛石搞出來?”
為使人造金剛石的實驗室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解決工業急需,王光祖與所在的鄭州三磨所團隊又趕緊奔赴下一場戰斗中。
或許是年少時歷經過戰火紛飛,對戰場戰爭的記憶尤為深刻,老人家回憶起自己的科研攻關史就像在講述一部諜戰劇。
用王光祖的話來說,中國第一顆人造金剛石的誕生是他們的“121戰役”,而接下來的成果轉化難關則是他們的“中試戰役”。
1964年4月,根據指令,三磨所戰斗隊立馬從北京移師濟南,與濟南鑄造鍛壓機械研究所的戰友們并肩協同,向“中試戰役”中的鉸鏈式六面頂壓機的設計、制造與試運行等技術“堡壘”發起“強” 攻。
據王光祖回憶,在鉸鏈式六面頂壓機設計制造上有一放炮頂級技術難題。一次中午,他與邵德厚、李進保、余征民等人,在從實驗現場去食堂的途中,李進保突發設計靈感,4人顧不上去用餐,不約而同地蹲在通往食堂的土路旁,幾位年輕人撿起小石頭在泥巴地上以指代筆,直接畫開腦子里的設計圖。
經歷近兩年的艱苦奮斗,1965年8月,在鄭州三磨所與濟南鑄鍛所的通力合作下,我國第一臺六面頂壓機終于制造安裝完成。王光祖欣慰地表示,“中試戰役”的勝利是中國超硬材料工業化的奠基之舉。
六面頂壓機的誕生,意味著我國超硬材料行業發展的新局面即將打開。
接下來,王光祖及其團隊繼續朝著試制6x25MN鉸鏈式六面頂壓機這一戰略新高地邁步,并盡畢生之力來積極推動粗顆粒、高強度金剛石工業化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在石油天然氣鉆探用PDC和金剛石拉絲模超硬材料行業務細分領域的佼佼者——鄭州新亞,中國復合超硬材料行業首家上市公司——四方達,以及專業從事金剛石復合片的深圳海明潤等聚晶超硬材料明星企業,均根系于王光祖當時所在的鄭州三磨所第六研究所室。這也是王光祖最為欣慰自豪之處。
“我熱愛超硬行業,熱愛這個永不退步的行業?!?/span>時至今日,年事已高的王光祖仍然時刻關注著我國人造金剛石、超硬材料行業的發展動態及存在問題。
“金剛石行業是個永不退步的行業,隨著科學的發展,這個行業會越來越重要,這是由金剛石本身的特點決定的?!蓖豕庾鎸θ嗽旖饎偸奈磥沓錆M想象,但也對我國超硬行業現存問題研究頗多。
“雖然目前中國是世界上三大培育金剛石主產國之一,但中國企業制備金剛石采用的主流技術是HPHT,而更加適用于高質量、大尺寸金剛石制備的MPCVD技術使用比率較低,這個局面期待盡快改變?!?/span>
材料界的“詩人”
訪談過半,老人家層出不窮的小故事以及詩人般的感慨,讓人完全忘了數十年如一日的科研生活原本嚴肅枯燥的樣子,只有在提及中國超硬行業現存問題時,老人家才臉色頗帶凝重,但話鋒一轉,他又笑呵呵地說道,“這是你們年輕人的時代,超硬行業需要更多年輕人的加入?!?/span>
《大國之材》團隊臨走前,王光祖特意提醒道,你們年輕人應該去中南鉆石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黃河旋風有限公司和鄭州華晶金剛石股份有限公司走一走、看一看,它們是嵌鑲在中原大地上各具特色的三顆閃閃發光的金剛石材料巨星,說這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且最美的金剛石風景線一點也不為過。
中南鉆石三個足球場大的金剛石生產現場
從《鉆石贊》到出口成章的詩文體,不難看出這位飽經風霜的老人仍然是個對生活、對事業充滿熱烈情感的浪漫詩人。這份浪漫或許來自他對自己一生事業有成的肯定,或許來自他天生的樂觀心態,或許也離不開他夫人的關懷與支持。
在王光祖編著的《心系鉆石 相伴前行——王光祖的超硬人生》一書中,他在自己的事業及夫人部分都花了不少筆墨。
事業上,王光祖對自己的人生是感到驕傲的。他寫道:“半個世紀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只是一瞬間,可是在人的一生中則是漫長的。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覺與她形影緊相隨走過了五十多個不平凡春秋,并將繼續相隨......”“自豪地講,我應是個屈指可數的真誠熱忱、堅貞不渝、永不言棄的奉獻者和追隨者中的佼佼者?!?/span>
生活中,他對家人是充滿感激的。在《大國之材》實地拜訪前,王光祖曾多次在線上溝通時深情地贊美自己的夫人康季常,感謝夫人對其事業的支持,并將之稱為“我超硬材料事業有成的中流砥柱”。
2020年9月28日,國資委在京舉辦中央企業工業文化遺產(機械制造行業)名錄發布儀式。這些凝聚了中國機械制造行業人艱苦奮斗、產業報國的崇高追求和使命擔當的杰出代表,滿目滄桑地躺在畫冊中,仿佛在無聲地講述那段艱苦歲月里,中國人民熱火朝天的奮斗事跡。
15個機械制造行業的中央企業工業文化遺產
當中國第一臺人造金剛石六面頂圧機被選入這一名錄時,王光祖老人及其昔日的戰友們無不欣慰感慨。
夏末秋初,暑氣未涼。滂沱大雨蓋住萬物生長的動響,坐在一間矮屋聽白發蒼蒼的老者動情講述做超硬材料的浪漫一生,好像也是一個浪漫的故事。
【個人簡介】
王光祖,1933年10月30日出生于江西省鄱陽市,中學教師家庭,小時候就讀私塾,1946年9月入士行中學讀初中,1949年9月升入鄱陽中學讀高中,1952年9月考入武漢大學化學系,1956年9月畢業。畢業后分配到北京機械工業部工具科學研究院工作。1957年12月至1959年10月赴蘇聯學習剛玉冶煉及其相關技術。1960年到第一機械工業部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工作。自此結緣鉆石,至今五十多個春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聲明]本文版權歸本網站所有,轉載請聯系本網客服微信號:suxueer0823。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承擔明示或暗示的保證。文章內容僅讀者學習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本網尊重知識產權,因整理資料所需,本文中引用部分公開第三方的數據、圖片等內容,其所屬的知識產權歸屬原作者,且凡引用的內容均在文中標注了原文出處、原作者。若版權所有者認為本文涉嫌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我方(聯系方式:0755-86060912)及時處理。
本網力求數據嚴謹準確,但因受時間及人力限制,文中內容難免有所紕漏。如有重大失誤失實,敬請讀者不吝賜教批評指正。